贝恩咨询奢侈品报告:2015年中国市场下滑2%
文章导读
贝恩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销售额 2015 年出现了约 2%的下滑,市场规模从上一年的 1150 亿元降至 1130 亿元。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惨淡表现印证了一件事情:2014 年 1%的负增长并非一时失手,欧美大牌无往不利的好光景已成过去。
遇上市场寒冬的奢侈品要和顾客谈“稀缺”、谈“专属”
在过去的 15 年间,时尚大牌的中国战略可用“扩张”二字概括。直到国内销售出现下滑,品牌方才开始正视门店坪效,“关店潮”由此而起。LV 去年 11 月接连关闭 3 家店铺,而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谨慎选择开新店的地点和时间,是大多数奢侈品牌在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世邦魏理仕在去年 11 月发布的《演变中的中国零售业格局之奢侈品》中提到,一线奢侈品牌从制定选址目标到门店开业通常有半年以上的滞后。也就是说,2013-2014 年新增的门店数反应的其实是 2013 年以前的拓展需求。如今总体门店数已经出现饱和迹象,关店趋势在中短期内或将延续。
精耕细作的时候到了。削减门店数量后的坪效得到提升,很多品牌还意识到,它们应该趁机找回因过度扩张而变得模糊的品牌独特性与稀缺性。这两者恰恰是区分奢侈品与时尚单品的关键词。奢侈品行业的资深管理者 Vincent Bastien 曾在《奢侈品策略》中写道:“它(奢侈品)之所以能成为奢侈品,重要原因就在于难以企及、不易获取。”
另一方面,奢侈品管理者在中国面临着比全球年轻 10 岁的消费者。这批新兴消费群更加注重时尚度、个性化、体验化,因而品牌在产品与店铺设计上挖空心思满足顾客,努力延长他们在店中逗留的时间。就以意大利时装品牌 Dolce & Gabbana 为例,它在上海恒隆广场推出了独家限量陶器系列。
奢侈品零售商近期在国内的扩张已日趋谨慎,可高端购物中心的空间仍然需要被填满。为了争夺品牌,内地的商场业主甚至愿意协商租金。线上营销支出大幅度提高
如今已经很难找出抗拒网络的奢侈品牌了。从贝恩调研数据来看,78%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应用程序获得奢侈品信息。在网络细分渠道中,微博、应用程序、微信和名人博客的使用率不断提升,传统的官方网站和新闻网站正呈现下滑态势。
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为抓牢消费者眼球,奢侈品牌在 2015 年的平均数字营销支出占比超过了 35%。微博、微信、官网是标配,不少品牌还会选择与视频网站合作。例如英国奢侈品牌 Burberry 就将它的化妆视频课程、时装秀放上了优酷官方主页。
基本所有的一线奢侈品牌都在中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部分还开发了自己的中文 APP,不久前 Prada 也姗姗来迟地设立了它的官方微博账号。其中以 Chanel 的微博粉丝数量最多,已达 160 万;但又数 Coach 最为勤劳,一共发出了 6000 个帖子。通过这些线上渠道,品牌得以直接和潜在消费者互动,掌握发布信息的主动权。比如 Chanel 通过微博、微信和官方网站独家发布“走进香奈儿”的微电影系列中文版,Coach通过 APP 发布互动式照片分享活动“我的蔻驰和宠物”等。
[来源:界面 记者/邵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风尚中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风尚中国】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edit#fengs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