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面对捐赠质疑仰天大笑踏歌行
文章导读
当乌利希克捐赠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给香港视觉艺术博物馆M+永久收藏的消息发布后,关于捐赠的争议此起彼伏。7月23日,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希克表示,没有计划出售自己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不回应争议只强调不卖当代
在捐赠的消息出来后,内地市场引起广泛争论,希克在清仓中国当代艺术?希克是否是一个“庞氏骗局”?其中,更有评论指出,希克的捐赠是为了操纵市场,炒高出货,背后一定有神秘基金的支持。
远在瑞士的希克也看到了这些评论,对此,希克看得很淡:“这些评论很正常,完全假设性的推断在国外很少,猜想性的结论很可笑。”对于分析里所说的神秘基金,希克不禁有些唏嘘,他还开玩笑地说,要是真有基金支持就不用这么辛苦赚钱了。对于这些质疑,希克多次强调,没有计划出售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我从一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就是希望能够拿回中国,和钱没有关系。如果我卖这批捐赠,一定会比13亿港元的价格更高。但我从来没有拿艺术品做投资的想法。”
与尤伦斯的收藏方式不同
对于将自己和尤伦斯比较的评论,希克觉得没必要回应。希克分析自己与尤伦斯的不同,他认为收藏方式不同是最根本的差异。尤伦斯有投资顾问推荐艺术品,而希克是完全自己去研究之后买入,见到艺术家本人之后再买艺术品是先决条件,不是只看作品,还要听艺术家的想法,了解艺术家本人。在这次只有4天时间的北京之行里,希克也与很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会面,并探讨创作。至今,希克已经见过中国大约150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个数字应该是很多国内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都无法企及的。
“我希望收藏形成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一个体系,因此不是代表性的作品我也会收藏,这样可以将中国当代艺术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让不同的作品互相诠释、互相挑战。”
为了将收藏做系统性梳理,希克借鉴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的收藏体系,建立自己的收藏方法。对他来说,收藏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不是将主要作品放在一起就是收藏。但是,对于中国的收藏机构,希克觉得有些看不懂。“我不清楚中国现在这些机构对于收藏的概念掌握多少,我目前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收藏策略。”
当代艺术沿革中出现迷茫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工作的希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如此大的文化体却没有人收藏当代艺术品。因此,他从收藏西方艺术,转为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希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但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机构对这段艺术有记录,所以他决定来做文献工作。
收藏至今,希克感觉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首先,艺术系统的变化是最显著的,从早期艺术家自己买卖,到现在有画廊、拍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未来也将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代理形式。
其次,作品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大。以前艺术家工作室普遍面积较小,加上原材料比较贵,作品尺寸不容易做大,而现在大尺寸的作品很常见。希克进一步分析,这或许也与现在艺术家普遍有财力去使用大工作室,以及更多的原材料有关。
最后,作品题材逐渐回归传统。希克发现,从早期的一味模仿西方,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已经回归到传统的表达,并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对于全球化融合,希克保持中立的态度。他觉得现在庞杂的信息会使一些艺术家变得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创作什么。对于这种变化,希克认为这是一个过程,而他也乐于去感受和观察这种变化。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风尚中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风尚中国】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edit#fengs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