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基本流程:茶艺表演十三式术语,你学会了吗?
文章导读
茶道起源于中国。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从下面介绍的茶道基本流程十三式,我们也能一窥中国文化之神韵。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从下面介绍的茶道基本流程十三式,我们也能一窥中国文化之神韵。
第一式:赏茶
主人向客人介绍茶叶特点、风味,并让客人欣赏、嗅品。(自饮自乐除外)
第二式:温壶
把茶叶茶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味更香。
第三式:乌龙入宫
名字叫得文雅,实质就是把茶叶放到茶壶里,程序虽简单,但茶艺表演中,往往会加入一些花式,使之更具观赏性。
第四式:洗茶
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把茶叶表面的不洁物质去掉,还有就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第五式:冲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忌一次把壶倒满。
第六式:春风拂面
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让上面浮着的茶叶入口。
第七式:封壶
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第八式:分杯
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式:玉液回壶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第十式:分壶
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注意“茶斟七分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式:奉茶
把茶杯双手送到客人面前,“以茶奉客”是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第十二式:闻香
这是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第十三式:品茗
现在终于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茶道的基本流程就是如此,可见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有含义的。当然,我们日常饮茶不必如此繁琐,但按基本流程操作,会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一种从容与闲适的态度,这正是茶道所强调的。
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喝的是文化、品味和讲究。不同的人,有不同深浅的讲究;讲究的人,侧重的茶文化各个环节各不相同。
有的人讲究水源,比如泡茶的水必须来自天下第一泉。
有的人讲究茶叶,比如必须生长于某山崖之巅或称云雾茶或称猴茶。(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叶只能请猴子摘下来,故称猴茶)
有的人讲究泡茶的器具,据说有的神器在泡茶时能泡出一杯云雾久久不散,光观看就是一道风景。
有的人则讲究于整个泡茶的过程,号称泡茶十三式,举手投足间道尽茶文风骚,演绎为茶艺表演十三式。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这茶艺表演十三式,讲究的文化可谓深不可测,各家各有自家的道行,且常常各自冠以更深奥的雅词丽藻,观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能临渊羡鱼,不可得其精妙。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场茶艺表演全过程,看看你是否觉得这些雅词丽藻似曾相识呢?
茶艺表演十三式
嘴不对人(壶口不能对着人)、揭盖观盏(待客饮头茶,欺客早回家;温杯、洗茶、头茶都不能喝)。
雨露均沾,乌龙进宫,高山流水。
涕零如雨,剔鳞刮沫。
仙子摇扇、旋转乾坤。
乌龙入海、侧清余孽。
枕兵寢甲兵列阵。#茶道茶艺#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雄狮滚球,稳住龙泉。
天地执器显胸怀(环绕杯壁加水,然后定点高冲,激出茶香。有人将“杯壁下流”这一现象,戏谑为“卑鄙下流”。此笑话其实也说明了,所谓文化本来就是雅俗共赏、俗雅共生、大俗然后大雅的)。
回旋刮沫(玉滴娇),搓茶摇香。
二出祁山,凤凰点头示迎宾(分茶盏的顺序:先客后主、先主后次、先长后幼、先女后男;3杯为品,其余杯数随意)。
贵妃出浴赏夜(叶)色。
犹抱琵琶半遮面、移盏相邀宾相见。
转轴拨弦三两声、千呼万唤始出来。
皈依(就算喝完了,茶兴尽兴了,收茶杯也是有一个仪式感)。
以上这一套茶艺十三式做下来,行云流水,仪式款款,煞是好看,让人在目不暇接之余,心旷神怡。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如果不是专门的茶艺馆或纯茶艺表演的艺术活动;仅仅是自己或三五亲朋喝茶的话,通常已经简化了茶艺,十三式减少至十式就已经足够了。
行茶十式是完整的有仪式感的行茶过程,相比起十三式茶艺表演,已经去除了很多花哨繁复的肢体动作,旨在以茶为中心进行冲泡。
借由一盏茶的时间安顿身心,清净自我。日常喝茶也可更简单便捷,马克杯保温瓶均可。只是两种不同的饮茶方式罢了。茶人应似山河辽阔,泡茶品茶会茶,皆以清心、悦志、洗凡尘,殊途同归,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