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圣绥定制要做服装高定领域的“新匠人”
文章导读
清代顾张思《土风录》中曾这样记载:“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剪缝缀之事,后逐以名其人”,而有几千年服饰技艺传承的“缝衣匠”、“成衣匠”们,发展至近代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引领者与颠覆者。在北京皇城根下的“圣绥定制”,便是这个群体创新发展的后起之秀,而他的创始人、当家人就是有着近30年服饰行业从业经验的杨舒老师。
裁缝是以人体为依据,通过测量制定服装号型规格,合理使用原辅料进行服装裁剪、缝制的人员。清代顾张思《土风录》中曾这样记载:“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剪缝缀之事,后逐以名其人”,而有几千年服饰技艺传承的“缝衣匠”、“成衣匠”们,发展至近代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引领者与颠覆者。在北京皇城根下的“圣绥定制”,便是这个群体创新发展的后起之秀,而他的创始人、当家人就是有着近30年服饰行业从业经验的杨舒老师。
耳濡目染,谱哆啦“衣”梦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基本需求,而对于排在首位的“衣”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早在《周易·系辞下》中便有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由此可见华夏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的发展, 穿衣戴帽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须,更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符号。所谓“衣不大寸,鞋不争丝”,就是指合身的衣服,误差不能超过一寸;合脚的鞋子,误差不能超过一丝。但是如何做到衣着时尚个性、舒适得体,这就要看裁缝匠的本领了。
出生于1970年的杨舒,一直以“裁缝匠”自居,因为自小受到妈妈的熏陶,对量体裁衣有着浓厚的兴趣。杨妈妈不仅是个巧手,而且是个热心肠,邻里街坊几乎都穿过她制作的服装。小时候,杨舒听得最悦耳的“音乐”便是妈妈踩缝纫机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那时候,缝纫机围前左右就是他快乐童年的一方天地。他经常围绕着妈妈的工作间形影不离,而杨妈妈对他影响至深的一句话就是:“人靠衣装”,裁缝人手里的活计一定要利落、精细。得益于这样的言传身教,杨舒此后的人生都走的平稳且精彩。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童年里的杨舒也经常做妈妈的“小帮手”,他用一些美术元素做服装创新性“小设计”,点缀在妈妈做好的成衣上,常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街坊邻居们都夸好,赶上个逢年过节,家里经常被来定制服装的邻里挤得水泄不通。在那个人们并不懂得何为“服装定制”的年代里,眼前的人们量体、试衣,渴望而又喜悦的表情,慢慢的滋长在其内心深处,小小的他便也播种下一个大大的梦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妈妈),通过灵巧的双手把更多的美与爱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1990年。有着美术功底的杨舒如愿考上了郑州纺织工学院(现“中原工学院”),踏进校门的那一刻,他便在心里暗自发誓,既要要传承妈妈的精细匠心,又要有更新的追求,那个时候田阿桐(著名服装设计师,擅做西装、皮装、旗袍、淑女装等,首创“毛式中山装”。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开启了半个多世纪为国家领导人承制服装的职业生涯,在中国公务休闲装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个人物)师傅是指引他成长的光亮。有了榜样,就有了学习追求的目标,他立志要把中国传统服饰发扬光大,而且要把更多时尚、现代元素进行深度融合。正是秉承于此,四年的芳华岁月,专业里他刻苦钻研,实践中勤于总结历练,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服装专业的佼佼者,还未毕业便收到中国服装总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在那个年代,这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金疙瘩、铁饭碗”。制版、裁剪、缝制、整烫……每一个环节、每一样工序杨舒都熟捻于心,凭借对服装行业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杨舒及其团队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服装协会女(男)装研究会,杨舒任副秘书长。这个协会后来也成为我国服装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几年以后,当同时期的同学还在迷茫找寻出路,杨舒所在的中国服装总公司,已经陆陆续续开始为原国家女性领导人及女性风向标人物做设计、定制,如彭佩云、陈慕华、何鲁丽,以及江泽民、李鹏夫人等领导人的出访服装,而杨舒在其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款式设计、服装制版、传统元素、色彩配比上的大胆应用均是出自他之手,对杨舒而言,这是一个攀登的高峰,也是一个更新的开始。
身体力行,铸“圣绥”精品
古语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由此可见, 一个好的平台往往能够让人得到更多的成长和锻炼。在中国服装总公司工作的近十年时间里,培养了杨舒更宽泛的视角与维度,不甘平凡的他,一直相信人生会有无数种可能。或许是源于内心的召唤,2003年,已经在中服协担任要职的杨舒,毅然选择下海创业,以服装厂立身,几年时间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突变,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饱读诗书的杨舒忽然意识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快节奏的工业化生产,给服装产业带来了量的飞跃,但是“质”的升级却不尽其然。他的脑海里经常倒映小时候妈妈做活的画面,妈妈追求的利落、精细与该如何抓取一个平衡?田阿桐师傅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创新又该怎样去突破?带着这些思考,杨舒给自己来了一次身心的“放空”,审时度势之余,他决定把经营的非常顺遂的批量化服装厂关停,回归初心,以更本真的态度创立了“北京圣绥服装定制”。
古语云“布帛可衣” ,他不仅承做西装,做旗袍,还做各种时尚前沿的流行服饰,本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品牌定位。圣绥定制的每一件衣服都从机械化的流水线,回归到饱有温度的手工缝制,因为他记得妈妈的话,“人靠衣装”,衣服是离人最近的风水,所以每一件衣服应该有温度和灵魂,这样穿着的人才会真的有态度、有精神。
很多人不解,任何行业的工业化生产,规模化才能有更高的生产力,有了生产力也就有了经济效益,而杨舒却坚信,工业社会更要回归初心,坚持用“心”定制,手工艺传承。所谓心灵手巧,人们往往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真正的裁缝匠人在量体裁衣的同时,“量”的身心应该合一,如果“尺量”是形体数据,而“度量”更应该洞察人心。通过年龄、性格、肤色、脾气、甚至生辰五行等因素来裁剪出真正得体、合心的衣服,而这样定制的服装,才有专属的气质和灵魂。这是工业机械所达不到的,恰恰也是现代社会人们个性化所追崇的。
在圣绥定制,从顾客进门的一瞬间开始,从设计师了解穿衣需求和风格开始,从量体、面料选择、上身比色,一件衣服的灵魂就已经开始孕育。在这里,匠人们不仅要打磨技艺,更需要对抗浮躁的社会。杨舒的管理理念中,追求“平衡、中庸”,他认为所有的事情只有做到相对平衡,才能达到至臻至尚,他不盲目追求订单量,且历来杜绝加班,他对大家最“苛刻”的要求是在工作时必须要开心、放松的状态,这里的设计师及手工师傅可以放松的畅聊、听音乐,因为他相信唯有如此,做出的衣服无论从剪裁到成衣,才会有爱,有温度,穿者感受服饰带来独有的专注与宁静的同时,也更能传递出一种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正是源于此,客人们心口相传,圣绥定制的名气也是蜚声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他们的每一件作品即是精品,他们源于传统却又不断突破,他们以手艺人的名义,却又超越了单纯手艺人的概念,他们把设计、制作、流行元素,甚至周易国学等相融合,他们“度”心,更“读”心,进而打造出了更个性化、更受客户喜爱的圣绥服装品牌。
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一种态度,圣绥定制才真正做到了高级定制领域的“新匠人”,他们缝制出来的每一件衣服,都蕴藏着一种超脱的气质与灵魂,杨舒把传统美和现代美有机融合,让每一件服饰穿在身上不仅仅是一种舒适的感受,更多的也是对独特灵魂的身心解读。名声大了,不仅前来定制服装的名人多了,而且主流媒体也对圣绥定制情有独钟:2018年初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春晚》杨舒受邀做传统文化与旗袍制作的专场演讲;2018年3月央视当红节目《乡约》栏目制片人、主持人服装指定定制等荣誉纷至沓来,面对掌声与荣誉,杨舒保持一贯的低调,他一直以“缝衣匠”自居,他认为“缝衣匠”这个称呼,自古至今是对这个行业最实在,最准确的表达,他说一针一线看似平凡,但这针脚之间也蕴藏着大大的智慧,针线脚里的活计和人生一样,急不得也倦不得,一切都要沉下心慢慢来。当今,手工工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已经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时代体味到,他希望自己能把那些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拾起来、串起来,用服装的手法将它带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