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缔造者郑志刚——野心与初心
文章导读
作为香港新世界集团第三代代表人物,人称跨界文化企业家的郑志刚与其创办的 K11,引领了过去五年中国商业地产的趋势与方向,而我关心的是,未来五年以及更远的将来,郑志刚要把 K11 带到何方,为年轻一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王国?2017 年 11 月上海艺术季期间,郑志刚在 K11 上海办公室接受了我的独家专访。
郑志刚—— K11 连接中国艺术与世界的平台
K11 缔造者郑志刚——野心与初心
文 / 徐宁
作为香港新世界集团第三代代表人物,人称跨界文化企业家的郑志刚与其创办的 K11,引领了过去五年中国商业地产的趋势与方向,而我关心的是,未来五年以及更远的将来,郑志刚要把 K11 带到何方,为年轻一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王国?2017 年 11 月上海艺术季期间,郑志刚在 K11 上海办公室接受了我的独家专访。
楼下的 K11 艺术购物中心,K11 艺术基金会(K11 Art Foundation(KAF)),正在举办一个非常先锋的展览 ".com/.cn",十几个年轻艺术家以互联网媒体为视角,展现科技、信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上海 K11 正在举办展览 ".com/.cn" 期间。图片版权及摄影:YT。
2013 年,就是在这里,郑志刚将新世界大厦改造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 K11 艺术购物中心。开启了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全新业态,创造了一种博物馆零售的商业模式,一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人物,也是新零售、新文化推手。而他的信心,一方面来自新世界集团的庞大资产与土地储备,另一方面则源自他 2008 年在香港九龙启动的项目:将一个过气的商业项目,改造为 " 世界上第一个艺术购物中心 " ——香港尖沙咀 K11,并取得不俗表现。
香港尖沙咀 K11 内景,图片来源:K11。
我在 2014 年采访过郑志刚,那时 K11 上海一炮而红,K11 正计划全国性扩张,郑志刚向我描绘了他心目中的蓝图:一个融合商业、艺术、生态、科技的生态系统。
四年前以 " 生态系统 " 来构建自己的商业逻辑与发展路线,是一件超前但极具体战的事。郑志刚认为,K11 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品牌,是关注更年轻的人,更具创造力的时代的平台。艺术、人文、自然,是 K11 最重要的三个元素,而其真正 " 共融 ",才是这个生态最有价值的地方。
香港 K11 Natural 入口。图片提供:K11。
在创造 K11 之前,郑志刚对人文与历史充满热情。他在哈佛大学时主修文学,毕业后只身去了日本,在斯坦福大学下属的研究中心认真地做一位文艺青年,研究日本文化、哲学和艺术。之后,他开始对数字与投资兴味盎然,曾就职瑞银、高盛,活跃于金融界。直到受家族之命,以全新理念参与新世界商业帝国的运营,并创造出 K11,成为集团最耀眼的新业务版块。
香港 K11 内部,艺术、休闲、商业于一体的空间。图片提供:K11。
K11 在过去几年创造了耀眼的成绩:面积仅 3.8 万平方米的 K11 上海,创造了单月 100 万人流的纪录,成为上海潮人的聚集地;K11 举办的 " 莫奈特展 ",购票观众超过 40 万人次,成为中国最成功的艺术展览之一;而随着 2017 年 11 月 2 日武汉 K11 的开幕,一连串的 K11 开幕计划将在广州、沈阳、北京落地。
即将开幕的沈阳 K11 与已经开幕的武汉 K11,图片提供:K11。
K11 以全新模式独树一帜,也因此培养了很多新的竞争对手。在中国 2017 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中,展览、博物馆、冰雪体验中心、健康中心甚至动物园等都纷纷进入商场。逛商场,看展览已经成为新商业地产的标配,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疲劳。K11 下一步将如何突围呢?
郑志刚说,回顾过去五年,他描绘的 K11 蓝图都实现了,但他并不会因此变得保守或稳健。他 正在打通实体零售与互联网的界限,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意生态系统。这是未来的 K11,也是他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我希望能为年轻一代创造一个梦想国度,人们可以在这里探索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这是我建立 K11 的初心,也是一直支撑我探索未来,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原因。"
以下是徐宁于上海 K11 采访郑志刚实录
YT 创始人徐宁(左)与 K11 Art Foundation 创办人及荣誉主席郑志刚(右),图片版权及摄影:YT。
徐宁:2013 年的时候,我们在 K11 香港见面,你和我讲在接下来的几年,你会做一个规划,打造一个 K11 艺术和商业结合的平台。现在回过头看,你当时有画一个蓝图么,你会告诉你的团队怎么去做?
郑志刚:其实我要做的是一个生态,这个生态是一个 K11 的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艺术基金会和商业体。
基金会是孵化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软实力,而商业的部分是让文化普及化,让群众可以接触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设计,认识到我们的原创力。
武汉 K11 内的 " 艺术宣言 "。图片提供:K11
无论是基金会还是商业体,都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孵化精神上的内容,也可以以 " 接地气 " 的方法让大众可以摸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文化。
将艺术、文化、艺术融合起来之后,K11 就变成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全球都没有做过的。K11 这个品牌从 2008 年我创立后,马上就要走入他的第 10 年。这些年来,非常感恩和感谢好朋友、客群的支持。希望所有人在走入这个 " 博物馆零售 " 概念的空间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艺术在不同形式中的表达。
上海 chi K11 美术馆 ".com/.cn" 展览现场。图片版权及摄影:YT。
徐宁:在 5 年前我听你讲的时候,作为一个媒体人,我都觉得你提出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无法想象。这 5 年中,你会不会有很多时候觉得你的目标和你的结果很难达成统一?你如何控制你的目标不偏离?
郑志刚:其实我觉得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从精神内容的保护,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去负责策展;同时,我们也有一个商业的团队,去思考商业上如何和文化的内容进行结合。两个方面的结合其实不容易,我们这十年的挑战其实是对人才的培育。我对整个生态的地图其实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写下来,放在我的保险柜里,但我也用了这九年的时间,让我的团队去感受什么是 K11。他不只是一个商业品牌,更是一个商业创新、有社会责任的一个品牌。
郑志刚(左 4)、MoMA 首席策展人 Klaus Biesenbach(左 3)与 K11 团队。图片版权与摄影:YT。
徐宁:K11 开幕之后,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轰动的事件、展览、合作,你自己来看,你觉得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
郑志刚:我觉得最满意的一点是我可以做到拥有很多粉丝的客群,他们来消费、来看展览、去享受文化和艺术之旅。这个客群是非常喜欢 K11 这个品牌和 K11 本身的一种灵魂。这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一点。
十年前,在我的初心里,是要打造一个多元文化区,这个多元文化区是一个创意摇篮。这个创意摇篮需要人的加入,而我们落地后,我们的粉丝慢慢形成了这个基础。
观众在 ".com/.cn" 展览中互动。图片版权及摄影:YT。
徐宁:你怎么看待所有的地产商向 K11 学习要把 " 艺术 " 装进商业空间里这个行为?
郑志刚:首先很感谢其他的朋友看得起我们 K11。很多人的确在模仿我们,把艺术、商业、文化融合的这种手段。这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是最好的,但因为我们的确非常新鲜、业态比较独特,也对新一代的客群有着吸引力。
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在于我们的 K11 艺术基金会。这也是我们的初心——让当代中国的艺术、文化、软实力全球化。全球化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需要和国外的一些文化机构搭建桥梁。我在 7、8 年前就开始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蓬皮杜、巴黎东京宫、MoMA、纽约新美术馆、英国 ICA、蛇形画廊等等成为了很好的合作伙伴。
在上海 K11 中展示了 K11 ART FOUNDATION 的组成结构。图片版权及摄影:YT。
除了展览以外,我们还会做很多的学术交流,艺术驻场计划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计划让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可以去到国外的美术馆去驻场 3 个月、4 个月,去宽阔他们的视野;反之,我们也支持西方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去了解中国。他们回到本国也会做一些对中国的问题、对国际的问题的回复。这是对于文化原创力非常有价值的,对于艺术家的成长也是非常大的帮助。
观众在上海 chi K11 美术馆中体验 K11 Art Foundation 及纽约新美术馆联合举办 " 我们之后 " 群展。图片提供:K11。
徐宁:K11 目前在全国布局,比如刚刚开业的武汉,以及即将开业的沈阳。这样的城市和北京、上海还是挺不同的,那么在这些城市中,K11 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郑志刚: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本地文化和艺术。城市是一种空间,空间是需要去探索、体验的。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太忙,没有看到我们周边的空间、周边的人。所以 K11 在每个城市的落地是想表达—— K11 来了,K11 让大家可以慢活一点,去享受城市这个空间、城市的文化的细节。武汉我们有着一种科技的气氛,而沈阳又有着和老工业以及深厚的文化结合所碰撞出的火花。我们也会邀请到很多的本地艺术家去讨论不同城市的面貌。
武汉 K11 开幕时的 " 流动的艺术馆 "。图片提供:K11。
徐宁:你现在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你平时是如何去做信息的判断和选择呢?
郑志刚:我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我会看很多书、收集很多信息,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会有好奇心去问很多问题,所以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我很烦。
对于我来说,我要去吸收、我要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科技、文化、艺术、设计、建筑这些我都称不上是专家,但从整体的生态上来说,我需要了解每一环背后的故事。当我了解之后,我自然就可以去解决问题。
K11 及 K11 Art Foundation ( KAF ) 创办人郑志刚先生与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合影。图片提供:K11。
徐宁:在 K11 不断成熟之后,别人对你的要求也会提高,你会感到压力么?
郑志刚:其实我是感恩的。因为我有非常好、非常棒的团队帮助我。所谓成功或者不成功,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称号。对我来说,不要忘记我的初心,我想坚持我的好奇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我最担心有一天我不好奇了,我有一天不探索了,或者我没有力气去探索了、去好奇了。
我不担心我的业务是不是有压力,或者要和自己去竞争。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对世界的人和物以及背后的故事持续的探索,保持我的初心,我是可以有我自己的原创力和创造力,这是最重要的。
郑志刚在上海 K11 入口处。图片版权及摄影:YT。
编辑 /Marc 采访 / 徐宁
视频制作 / 张驰
部分图片及视频版权 /YT
特别鸣谢 /K11 Art Foundation、薛梅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