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太监与明清宫廷钟表的亲密关系
文章导读
明万历年间,被称为“自鸣钟”的西洋机械钟表进入宫廷后,太监向西洋传教士学习调试钟表,成为最早与自鸣钟全方位、零距离接触的人。有清一代,太监与钟表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在清宫做钟处承担了多种职责。
利玛窦
明末,西方传教士几经探索,最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用钟表作“敲门砖”叩开了紫禁城的大门。早在1598 年,利玛窦就曾到过北京,打算在北京传教,但未果。三年以后,也就是1601 年他再次以“进贡”的名义进京。据《利玛窦中国札记》所载,奏疏及贡单呈给了当时的万历皇帝,但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过了一段时间,万历帝才突然想起奏疏上所讲的自鸣钟,便问左右:“那座钟在哪里?我说那座自鸣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个钟。”很快,利玛窦的四十多件贡品被送到皇宫中,摆在万历帝面前。其中包括小帧天主像一帧、油画两幅、祈祷书一本、镶宝石的十字架一座、《万国图志》一幅、钢弦琴一架、缀以纯银链的三角形玻璃杯以及一大一小两个报时自鸣钟。
在利玛窦所进的贡品中,最令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但当万历帝第一次看见那座较大的钟时,钟还没有调好,不能自鸣报时。于是他命令立刻召宣利玛窦等进宫修理。利玛窦告诉管事的太监田尔耕,这些钟是一些非常聪明的工匠创制的,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就能日夜指明时间。不但有一个指针指示不同的时间,而且有铃铛自动报时。还说要操作这些钟并不难,两三天就可以学会。听了田尔耕的汇报,万历帝钦定钦天监的四名太监跟利玛窦学习钟表技术。并让利玛窦等三天内把钟表调试好。
为便于传授,利玛窦首先把钟表零部件的中文名称告诉太监们,如齿轮、发条等。太监们学习很刻苦,很快便记住了自鸣钟的内部构造,自如地进行调试。三天还没有到,万历帝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把钟搬进去。看着指针的走动,听着“滴嗒”的声音,万历帝非常高兴,对太监晋级加俸。
至于那座镀金的小自鸣钟,万历帝更是随时把玩,从不离身。并从向利玛窦学习钟表技术的四名太监中抽出两名,专门负责给这座小自鸣钟上发条。皇太后听说有人送给皇上一座自鸣钟,就令太监从皇帝那里要来看看。万历担心一旦皇太后喜欢,留下了不还,可又不能拒绝她的要求,于是他把管钟的太监找来,要他把报时的发条松开,使它不能发声。皇太后不喜欢不能报时的钟表,就把它还了回来。
清初宫廷中便开始了钟表制作。从事钟表制作的除西方传教士、匠役之外,还有不少太监。钟表制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并非所有的太监都适合,需心灵手巧之人才行。做钟太监也有等级之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学手太监、太监、首领太监。首领太监肩负管理之责外,还要做具体的活计。
太监是宫中制作钟表最基本的劳动力之一,皇帝经常给太监下达做钟指令。如,雍正六年(1728 年)八月,刘希文、王太平为怡亲王允祥的福晋寿日做一件八仙自鸣钟。又如,雍正九年(1731 年)十一月,雍正帝指示自鸣钟处太监做备用珐琅小表两份。除钟表之外,太监也制作与钟表原理相同的机械玩具。如,乾隆元年(1736 年),乾隆帝命令做钟处太监等做玩意二件,不久制作了击鼓传花盆景二件。
宫廷钟表
皇帝看到满意的钟表后,便对制作者予以奖赏,太监也不例外。以高进禄为例,档案数次记载高进禄受到奖赏。如,乾隆元年(1736 年)先后两次得到新皇帝的厚赏。一次是在六月初八日,另一次是在七月初六日,受赏得官用缎一匹。综观清宫档案,我们可以把留下事迹较多的一些太监胪列如下。
孙祥
在做钟处从业时间较长,历经康雍乾三朝。雍正元年(1723年)的档案中可见其因做的钟令帝满意而受奖的记载,据此可以判断在前朝——康熙时期已会做钟。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是主力,他是个多面手。乾隆年间他从事的工作主要有:
画纸样
如,乾隆十七年(1752 年)六月初六日,画葫芦形时乐钟之顶上的瓶花纸样。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奉旨将雕花紫檀木架珐琅表盘时刻钟不齐全处画全。做钟表饰件。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三月初三日,将两件嵌红白绿宝石鸟兽顶包镶金花架规矩鞘珐琅表盘钟上,被拆下宝石处,补做红蓝玻璃塔。
认看钟表等级。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二月初七日,认看铜人形顶镶嵌铜花高丽木架珐琅字表盘时刻钟等三件广造钟应归“无等钟”。
赵进忠 首领太监
在雍正、乾隆两朝,除承担管理工作,带领做钟处太监从事日常职责外,还从事一些具体工作。做钟。如,乾隆二年(1737 年)六月,同西洋人沙如玉(Valentin Chalier)商议做风扇钟。乾隆三年(1738 年)九月十九日,授意照镶嵌银母花杏木八角亭架内呼悠悠钟样式,再做两件。钟先后在次年的三月和十二月完成。乾隆八年(1743年)月初五日,做墙表一件,安在建福宫。当月还为皇帝做火镰表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