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访:思考者陈思诚
文章导读
《人民日报》专访:思考者陈思诚。从演员到编剧和导演,观众认为这是陈思诚的华丽转身,但在他自己看来,这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新浪娱乐讯 和陈思诚[微博]通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广州为他执导的新电影《唐人街探案》做宣传。“我刚从一家影院出来,正在去下一家的路上,咱俩正好聊聊。”为了这部电影,从去年12月10日到今年1月3日,他带着他的主创团队跑了将近30个城市。这样拼命三郎一样的路演,在国内外的电影圈都并不多见。2015年12月31日,影片首日上映票房破亿,目前票房已突破5亿元。
这并不是陈思诚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却是他只导不演的第一部作品。作为演员的陈思诚早在2001年就出道,但真正让他为观众所熟知却是因为2006年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饰演男二号成才。此后,他在《狭路相逢》《小儿难养》等影视剧里塑造了诸多角色。2012年,他自编、自导并主演了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两年后,同样是他自编、自导并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并在情人节取得了过4亿元的票房。在2014年,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成本并不算高的爱情片来说,已经是不小的突破。
从演员到编剧和导演,观众认为这是陈思诚的华丽转身,但在他自己看来,这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从小就喜欢文学,阅读量非常大,初中就开始写武侠小说了。我也热爱电影,应该说我就是那种‘疯子级’的电影爱好者。”聊到这里,我明白了他的微信昵称为什么叫“疯子”。
“疯子”谈起让他“发疯”的文学和电影:“我初中、高中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那时候出现了贾平凹、莫言、刘恒这样的优秀作家。而电影是与文学息息相关的,文学的繁荣也带来了电影艺术的繁荣。”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会在其后漫长的一生投下显赫的影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陈思诚毫不吝啬地把上世纪80年代称为“我们那个年代”。与这个对中外文学作品如数家珍的陈思诚相比,那个大银幕上的他似乎过于帅气了,以至有些让人忽视了他的另一面——2003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他就写了那一年的毕业大戏;2008年,他还写过一个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剧本,却因各种原因而“流产”,让他至今遗憾。
《唐人街探案》讲的是一对少年和大叔的组合在唐人街侦查破案的故事。电影上映后,不少人认为其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类型——“喜剧+推理”。对于这样的判断,陈思诚是认同的:“中国电影以前没有推理喜剧,有人甚至认为推理和喜剧这两种基因是相互排斥的,但我觉得,一方面,中国观众渴望笑声;另一方面,中国当代一直没有好的侦探形象,说起探案,人们想到的还是狄仁杰和包青天,所以这样的类型是有市场的。”
这个剧本,陈思诚从2014年8月开始创作。三万英尺的高空,长途飞行是他的创作旺盛期。直到有一天,他把完成的剧本送到妻子——演员佟丽娅[微博]手中。“两个小时的时间他就拿个小凳坐在书房门口等我。说真的,我本来是想好好地笑话他,可看完后就说了一句话:‘这是你写的?’没错,我和你们一样意想不到。”
他确实让人意想不到。自带笑声的王宝强[微博]、青春帅气的刘昊然、悬疑惊悚的杀人案……正当你以为《唐人街探案》只是一部典型的推理喜剧之时,他却告诉你,他藏在电影里的思考或许是你未必看见的。“我想表达的意思藏得很深,一宗案件只是故事的表面,其中的内核是《周易》中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这个世界善恶并存、能量守恒,这是对于人性的探讨,是一种处世的态度。”
热衷于创作的人总是乐于表达的,而支撑创作和表达的无疑是其自觉的思考。这几年,电影行业涌现出了不少青年导演,但真正对自己的创作有所规划的却并不多,陈思诚则是其中之一。
“当然要对自己的创作有规划,”他说,“比如,我一开始就确定《唐人街探案》会做成一个系列电影,只要观众喜欢,大叔和少年组合的探案故事会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唐人街,这是中国电影的本土英雄形象。就像中国人最爱吃的始终是中国菜一样,创造中国观众喜爱的本土经典人物形象是电影人应尽的职责。所以,我还会一直尝试不同类型的电影。”
置身于电影创作中的陈思诚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时间用来阅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哪怕只是用蹲马桶、临睡前的零碎时间读点杂志上的文章,也不能放弃阅读。没有了阅读,用什么来支撑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