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更为了传承——沈理达谈老银收藏
文章导读
8月15日,一场别致的“美从何来——沈理达明清银器个人收藏展”在厦门植福缘翡翠艺术馆拉开了帷幕,这是著名珠宝鉴赏专家沈理达老师数年来老银收藏的精华,也是植福缘翡翠艺术馆周年庆的特别活动。
8月15日,一场别致的“美从何来——沈理达明清银器个人收藏展”在厦门植福缘翡翠艺术馆拉开了帷幕,这是著名珠宝鉴赏专家沈理达老师数年来老银收藏的精华,也是植福缘翡翠艺术馆周年庆的特别活动。
植福缘老银展部分展品
沈理达老师作为五代珠宝世家的传人,对传统工艺和文化有着天然的敏感。据沈老师介绍,植福缘珠宝的创始人、也就是她的曾曾祖父,就是一位优秀的金银器匠人,他以其精湛的工艺、诚信的品质而奠定了植福缘品牌的基础。遗憾的是,因为历史的变革,沈老师无缘见到祖先的作品,但这些辗转而来老银藏品,似乎弥补了她的这一缺憾。
植福缘沈理达老师给来宾们讲解老银展
相比于书画、瓷器,银器只能算是小件,收藏门槛不高,而且也比较偏门。沈老师从事老银收藏已有十年,纯粹是兴之所至,怡情养性,但也从中收获良多,不仅有美的感动,更有创作的灵感。此次展览,共展出百余件老银器,有器皿、银镯、发簪、配件等大项,其中手镯还分为山西风、京工高浮雕风、福建风等小项。其精美的雕工,可让小小的手镯上出现15个不同形态的人物,而且每一个图案都有着吉祥、祝福等含义。
银,在古代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早期只有只有王公贵族和上层人士能够使用。到了清朝末年,银器作为商品开始被广泛售卖,除了富裕人家,寻常老百姓也开始佩戴银饰品。银器一般都形制精致、工艺精湛,堪称“以小见大”,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礼仪、传说、故事、审美,包括工艺、精神,都可以通过小小的银器来表达,非常值得玩味。
每次提到这些精美的银器,沈老师都感概万千:“人生不过百年,一个企业就算做两百年,一个朝代就算延续八百年,也终有完结的一天。当我们离开的时候,留给世界什么东西呢?这些银器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按说银的价值并不算高,但这些文化和工艺却是不可再得的宝藏,我们的文化就因此而延续。我总在想,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也要是能传世的精品和精神。”
就是本着这种思考,植福缘翡翠也一向以创新的设计、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业界。此次就有几个展柜专门展出植福缘的镶嵌翡翠作品,那种用诚意满满打磨出的精品,确与老银器有一脉相承之处。
植福缘老银展部分展品
据悉,此次老银展将从8月15日延续至8月19日,只对预约客人开放。有意者请关注“植福缘珠宝”公众号。
Tips:银器历史及工艺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贵金属,银常会被做成首饰、日用品或者服装饰品等,早期只有王公贵族和上层人士能够使用。到了清朝末年,银器作为商品开始被广泛售卖,除了富裕人家,寻常老百姓也开始佩戴银饰品。银器的工艺技法有铸、锻、刻、镂、焊、编织、堆垒、镶嵌等,均为纯手工制作。其艺术价值也主要在此,许多手艺现在都面临失传状态。
植福缘老银展宣传海报
明清是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最为繁荣和成熟的时期。从风格上看,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也有其他艺术、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清代金银器工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观和多姿多彩。清代金银器的器型和纹饰也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同时反映了宫廷金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倾向。其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整个器物更是色彩缤纷、金碧辉煌。清代金银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色彩调配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植福缘老银展宣传海报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风尚中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风尚中国】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edit#fengs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