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 美食  > 极品佳肴

艺术家烧菜 烧的都是态度

编辑:熊俊 内容来源: 奢侈品新闻2015-06-10 15:00

文章导读

“艺术中经常运用视觉和听觉,其实味觉也可以触动人的情感。很多艺术家都能做一手好菜,他们的作品你不一定能了解,但通过他们的菜肴,你却能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人。”知名跨界策展人苏冰说。

近日,一场“烹小鲜·如治大国-2015方太艺术跨界年度展”上,知名跨界策展人苏冰邀请了来自建筑、绘画、装置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带来他们各自的拿手菜和艺术作品,以艺术家对味道的理解和阐释,展开一场味觉体验的展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苏冰说:“很多人觉得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但是 他们其实很生活化,做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食盒系列》

《食盒系列》

打破孤岛

建筑师俞挺一边煮着一锅汤,一边抱怨着各种厨具不顺手。在展览提供的西式厨房里,他完全失去了平时做中餐的感觉。“炒勺太重,不能颠勺。刀背太厚、刀刃太薄,切菜时没办法借助刀的重力,刀的感觉不稳。电子炉火不够旺。法式的铸铁锅也炖不出中式菜汤的味道。”

大的厨具难改,但食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俞挺带着自己设计的食盒而来,虽然他是一名建筑师,但是生活中,他坚持“不合适的东西就要自己设计”。 四格的食盒简约清新,恰好能放一饭、一菜、一汤、一甜点的一人食。然而,这并不是俞挺最终想呈现的。他拆开格子间的挡板,食器就变成了可以打通的托盘,餐 具摆放就灵活随意了许多。

“大都市的人很寂寞,每个人是座孤岛。对于生存在孤岛的人,一碗热饭、一碗汤、一碗荤菜,加点取悦自己的甜点就够了。然而,孤岛不是好事,要改变它。”在俞挺的概念里,建筑与饮食一样,应该贯通,打破孤岛。就像他设计的九间堂,会所之中有一个舞台。最特别的是,帷幕会把观众和舞台围在同一个空间里,“观众与演员交织、打包在帷幕里面,这种形式慢慢会让人们与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交流起来。”俞挺说。

重视作品交流的还有设计师李海滔与字体艺术家陈焘。他们选择了合作,用相同的意大利面为素材,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去演绎,来激发艺术的对话交流。陈焘 的意大利面放弃了传统做法,而是与中式的芹菜红青椒牛肉结合,做出哥特体法文 Lacuisine,c'estcommegouvernerunétat(烹小鲜如治大国)。李海滔做的汉字,则利用芹菜红椒青椒邂逅牛肉 那丰富的色彩与大大小小的碟子,构成了汉字囍,与他设计的囍立方烛台相得益彰。

“做菜和搞设计都是一样的,都讲究尺度。同一种食材,每个人所掌握的尺度分寸都不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你对食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在李海滔 看来,中西文化各有内涵,但并不孤立,只要打通了形式上的界限,就会产生无限的创意。“创意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边界。”李海滔说。

《琉球·汤圆》也是艺术家佘雯雯试图打通中西不同饮食文化的呈现形式。巧克力汤汁熬煮的南瓜泥馅汤圆显然是把汤圆西化了。在佘雯雯看来,“味觉对艺 术家蛮重要,感官可以刺激你的灵感和对生活的体会。”于是,她的艺术创作也一直在探求中西方文化的沟通方式,就像她的装置作品《海螺姑娘》,融入了欧洲巴 洛克风格,日本浮世绘风格,又加上了中国山水画风格,用三方语言进行交流。

《毛氏·烤鱼》

《毛氏·烤鱼》

自然即艺术

“我做菜很随机,你想保持鱼的态度,就不能加水和其它佐料,一加水就没那么滑爽了。所有朋友到我家这必点这道《毛氏·烤鱼》,在别的地方吃不到。”在画家毛唯辛眼中,他对味觉和艺术的理解一样,自然、直接、感性,是他的追求。

喜爱食材天然之味的还有画家李知弥。他用甜菜头炖了一锅红色的汤,每乘出一碗,他都在上面放上一小片嫩绿的菜叶。这汤称不上馥郁回味,却也是浓稠鲜美。它只有淡淡的咸味晕染其中,因为李知弥只加了一点点盐,就再也没放其它任何调味料。

这一碗汤以李知弥自己的名字命名,得名《知弥不悟·汤》,“普通的蔬菜以简单的姿态,加以适当的搭配调理,口感就很好。”五年前李知弥就开始吃素, 以简单自然的方式来烹饪素食,素心素食的态度也体现在了他的绘画中。他的画中之物通常也是水果、蔬菜等生活中最自然平凡的元素。在李知弥看来,这种最贴近 自然的生活体验才是最真实的艺术。“画如其人,你心里如何想的,都会传递给你的观众。我的画和和我做的菜一样,清新雅致、平凡渺小,把态度坚持下去,‘知 弥’未必不悟。”李知弥说。

《极光下的盛宴》

《极光下的盛宴》

《极光下的盛宴》是作家左壮与设计师竣子追求自然之味的艺术表达。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将切好的三文鱼放在石片上,白朗姆酒倒进石臼里,用木勺舀进酒杯,用刀叉筷子蘸山葵、酱油,用最原始简单的方法生吃三文鱼。

之所以选择三文鱼,是因为挪威再往北,就是北极。挪威北部的芬马克郡,是欧洲距离北极最近的大陆,鳕鱼和三文鱼的故乡。森林、大海、极光、冰雪是左壮与竣子眼中最自然的元素,而三文鱼则是最能代表自然的食物。

在欧洲的极北角,爱斯基摩人、拉普人、萨米人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吃着三文鱼。“寒冷的气候中,自然很强大,我们很渺小,能生存已经很好了。那些生存在极端条件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自然恩赐的珍惜,那种快乐很让人感动。”左壮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最纯真的艺术。”

雕塑家陈小丹对动物骨头的运用似乎是以自然诠释艺术的另一种方式。20年来,她都一直在用骨头创作,牛骨、猪骨、鸡骨、蛤蟆骨、贝壳……多种多样的骨头是在她眼中最自然而有力量的素材。她的《盛开--长城》曾用400块空心砖砌成20米的城墙,每一块砖中都放了骨头。

在这次味觉展览中,陈小丹再次运用了骨头元素创作出《甜到骨头里·西点》。“骨头与吃息息相关,它也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把西点与骨头结合,则是以柔情蜜意化作糖,融到骨头里。生命有苦难,但是更有欢乐,交替着存在,也是自然之美。”陈小丹说。

1

关键词:   艺术 | 美食 | 苏冰说 | 美味   

相关文章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风尚中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风尚中国】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edit#fengsung.com

更多关于:   艺术 | 美食 | 苏冰说 | 美味   的文章

风尚热点推荐

你可能还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