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综合

廖为明酒驾事故案引争议:人才就可法内施恩?

编辑:小虫丁丁 内容来源: 法制日报2012-12-06 16:04

文章导读

事实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义就是,任何公民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任何人都没有“法内施恩”的特权。否则,宽容廖为明一个人就等于纵容一大批人,而其间接的后果可能是法律的尊严被严重损害,法律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廖为明资料图片

昨日下午3时15分许,江西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廖为明饮酒驾车酿成2死4伤一案,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原告杨维国、蔡丽要求廖为明赔偿独生子女死亡赔偿金人民币1元的诉讼请求,并撤销了一审法院关于廖为明有期徒刑3年的判决,最终判决廖为明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12月4日大江网)。

  二审为什么要对被告人廖为明从轻改判?南昌中院给出的理由之一是:“廖为明系我国农业领域高科技应用型人才”。如此以“高科技人才”为条件从轻处罚,法内开恩,于法无据,也难以服众。

  首先,“高科技人才”并不是量刑的一个法定或酌定情节,只有投案自首和积极赔偿、取得受害人谅解,才能成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否认高科技人才及其所作贡献的价值,而是在判决后服刑改造阶段,可以把罪犯的特殊人才的特殊贡献作为减刑的依据,旨在鼓励犯罪分子积极改造,改过自新,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即便廖为明是我国农业领域高科技人才,曾经作出过多么大的社会贡献,如何“劳苦功高”,但他酒后驾车,造成2死4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这是“罪”,二者也不能混为一谈。法律上没有“以功抵罪”的法理可言,否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无从谈起。

  第三,刑法之所以增加“酒驾罪”,就是因为近年来醉驾、飙车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不“醉驾入刑”,从刑罚上予以严惩不足以威慑这些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既然“醉驾入刑”的立法本意就是严厉打击醉驾,那么在审判时就不宜“法内施恩”,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像南昌中院那样,以“人才论”、“贡献论”等种种借口为被告人背书,重罪轻判。否则,“醉驾入刑”就失去立法意义,法律尊严也不复存在。

  事实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义就是,任何公民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任何人都没有“法内施恩”的特权。否则,宽容廖为明一个人就等于纵容一大批人,而其间接的后果可能是法律的尊严被严重损害,法律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1

相关文章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企业观点,与【风尚中国】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风尚中国】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edit#fengsung.com

更多关于:   廖为明 | 廖为明醉驾 | 廖为明酒驾 | 廖为明酒驾案 | 高科技人才廖为明 | 廖为明资料图片   的文章

风尚热点推荐

你可能还会喜欢